最近做商务洽谈,最头疼的就是会后整理录音——以前用普通录音软件,得把1小时的音频反复听3遍,才能把零散的对话拼成文字,还总漏客户说的关键细节。有次谈完急着给领导发纪要,我盯着电脑敲了2小时,眼睛都酸了,结果还是把客户说的“交货期15天”写成了“25天”,差点误了大事。直到同事给我推荐听脑AI,说它能“一键解决录音转文字”,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下载了APP,没想到用一次就爱上了。
从“边录边转”开始,打破对“录音转文字”的认知
我一开始以为,录音转文字都得等录完才能处理,结果打开听脑AI的“实时录音”功能,点下红色按钮的瞬间,屏幕上立刻开始跳文字——居然是边录音边转! 我吓得赶紧检查是不是哪里设置错了,凑近手机看,每句话都跟客户的发言同步,比如客户说“我们这边的产品质保期是2年”,文字就跟着出来,延迟几乎可以忽略。更惊喜的是发言人区分——第一次用的时候没注意,后来才发现可以提前在设置里添加发言人列表(比如“客户李总”“我方张经理”),录音时每句话前面都会自动标上名字,像“李总:我们希望价格能再调整一下”“张经理: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商量”。那天谈完,我看着屏幕上整整齐齐的对话,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——原来录音转文字可以这么快!
不过我一开始也犯了个错:没开“实时批注”。有次客户提到“下周三之前给回复”,我想着会后再标重点,结果回头找的时候,翻了半天文字稿才找到那句话。后来才知道,录的时候可以直接在APP上划重点,比如长按某段文字,选“标记为关键信息”,会后导出的时候,这些批注会用不同颜色标出来,一眼就能看到重点。现在我开会前必做的事,就是打开APP先设置发言人列表,再把“实时批注”调出来,边录边标,比以前省心多了。
展开剩余80%从“转文字”到“出纪要”,原来AI能帮我做这么多
用了几次基础功能后,我才发现听脑AI的“智能会议纪要”才是“杀招”。一开始我以为“纪要”就是把转好的文字堆在一起,结果导出的时候,它自动把对话分成了“会议主题”“双方诉求”“关键共识”“待办事项”几个板块,甚至把客户说的“需要提供样品检测报告”“下周五之前确认合同细节”这些待办事项,单独列成了一个清单。
有次和做传统制造业的客户谈,他说话特别实在,一口地道的山东方言,还夹杂着“俺们厂子”“这个事儿中”之类的口语词。我一开始担心转文字会出错,结果听脑AI不仅准确识别了方言,还把“俺们厂子下个月能增产30%”转换成了“我方工厂下月产能可提升30%”这样的书面语。会后我把纪要发给客户,他回复说:“你们的纪要做得真专业,比我自己说的还清楚。”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来AI不是简单的“转文字”,而是能把口语化的对话“翻译”成符合商务规范的内容,这比我自己改高效多了。
还有一次和日本客户谈合作,他中文不太好,全程用英文交流。我本来想会后找翻译帮忙,结果听脑AI自动把他的英文转成了中文,还能实时互译——比如他说“Our delivery time is 20 days”,屏幕上立刻显示“我们的交货期是20天”,我用中文回复,AI也能转成英文给他看。谈完我导出纪要,直接是中英对照的版本,省了找翻译的时间,客户也夸我“反应快”。
不止是转文字,AI还能当我的“会议助手”
慢慢摸索下来,我发现听脑AI的“AI问答”功能特别适合商务场景。有次谈完,我突然想不起客户说的“预算上限”是多少,要是以前,我得翻遍整个文字稿找半天,结果这次我直接在APP里问:“刚才客户提到的预算上限是多少?”AI几秒钟就从录音里提取出了“预算不超过100万”这句话,比我自己找快10倍。
更惊喜的是“AI创作”——上次谈完想做PPT给团队汇报,我本来想自己列大纲,结果试着让AI生成,它居然根据纪要自动拟了“项目背景”“客户需求”“我方方案”“下一步计划”几个板块,还把关键数据和客户诉求填进了大纲里。我稍微调整了一下,10分钟就完成了PPT框架,比以前自己绞尽脑汁想快多了。不过这个功能我还在摸索,有时候会根据实际情况改改大纲,但已经比自己写高效太多了。
技术细节里的“小惊喜”,让使用体验更顺手
用了一段时间,我才慢慢发现听脑AI的“黑科技”——比如“双麦克风阵列降噪”。有次在咖啡厅和客户谈,背景有咖啡机的声音和路人的说话声,我担心录音不清,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几乎没误差。后来查了才知道,它用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背景噪音,再用算法智能降噪,比普通录音软件强太多了。还有“动态增益调节”,比如客户有时候说话大声,有时候小声,它会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,不用我手动调音量,录出来的声音特别清晰。
另外,多平台支持也很方便——我一般用手机APP现场录音,会后用电脑网页版整理,数据实时同步,不用担心文件丢失。网页版的界面特别简洁,左边是录音文字,右边是智能纪要和待办事项,还有实时批注的标记,整理的时候一目了然。
真实案例:一次洽谈让我彻底离不开它
上星期和一家新能源企业谈合作,我提前用听脑AI设置了发言人列表(客户方3人,我方2人),然后开始录音。过程中,客户提到“希望我们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”“下周二之前给出报价”,我用实时批注标了重点。谈完导出纪要,发现AI自动把对话分成了“客户需求”“我方回应”“共识与待办”三个部分,待办事项里清清楚楚写着“我方需在周二前提供定制化方案及报价”“客户需在周三前确认方案细节”。
以前我得花2小时整理的纪要,这次只用了30分钟,而且没漏掉任何关键信息。领导看了纪要后,夸我“做得很专业”,还问我用了什么工具。更巧的是,客户第二天就给我发了消息,说“你们的纪要很清晰,我们已经准备好确认方案了”——这次合作能这么快推进,听脑AI功不可没。
用了之后才知道,它解决的不止是“转文字”的问题
现在回头看,听脑AI给我带来的变化远不止“节省时间”:
- 效率提升:以前整理录音需要2-3小时,现在最多30分钟就能完成,还能同步生成结构化纪要;
- 准确性提高:再也不会漏客户说的关键细节,待办事项自动提取,避免了沟通误差;
- 专业性增强:智能纪要的结构化输出和书面语转换,让客户觉得我们更专业;
- 沟通成本降低:多语言和方言识别功能,解决了跨语言沟通的问题,促成了更多合作。
给想试的朋友提个醒
如果你们也想试听脑AI,我建议从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和“智能纪要”开始,这两个功能是最常用、也是最能立刻看到效果的。一开始不用急着学所有功能,先把基础的用熟,再慢慢探索AI问答、创作这些高级功能。另外,记得提前设置发言人列表,这样转出来的文字会更清晰;录的时候多用实时批注,会后整理会更方便。
我现在已经把听脑AI推荐给了做销售的同事,他们用了之后都跟我说:“以前最怕整理录音,现在居然有点期待开会了。”其实不管是商务洽谈、课程学习还是内容创作,只要你有录音转文字的需求,听脑AI都能帮上忙—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,更像一个“会议助手”,帮你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。
说实话,我一开始也没想到一个录音转文字的工具能这么强大,直到用了之后才发现,它解决的是我们工作中最头疼的“重复性劳动”,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。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经常被录音转文字困扰,不妨试试听脑AI——相信我,你会像我一样,用一次就爱上它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